沿河:生态效应开启经济社会发展新途径
| 招商动态 |2016-10-12
文 | 田维令
沿河自治县紧紧围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目标,充分发挥生态品牌带动效应,撬动多项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同步小康社会进程。
“生态+山区现代农业”荒山变金山
沿河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从南至北纵贯沿河132公里,乌江由南至北将沿河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受乌江影响,境内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质量优良,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
依托生态优势,该县将地域相邻、生产相近的区域整合起来,大力实施山区生态农业基地化项目,采取降低山区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原始生产方式、提高山区农业规模种植程度、提高山区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山区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两降三提”措施,有序上有效有力推进农村耕地、荒山流转,先后建成以沙子、中界为中心的空心李基地11.5万亩,以新景为中心的生态茶叶基地18.41万亩,以谯家为中心的优质核桃基地21万亩,以泉坝为中心的苦荞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1万亩,以良好的生态效应提升现代农业品质,以现代农业促进生态效益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农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陈敏尔考察沿河时提出“念好山字经,作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指示精神,该县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着力发挥生态效益带动引领经济社会效益的作用,先后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26个覆盖22个乡镇,总面积达30万亩,其中:省级园区4个总面积21.51万亩、市级园区6个总面积3.19万亩、县级园区16个总面积5.3万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该县还抢抓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历史机遇,围绕“天蓝、地绿、水净、地洁”目标,认真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5座污水处理厂和196个农村垃圾收集站,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绿色沿河”生态效应逐步凸显,先后建成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中药材基地1.2万亩,山青了,昔日荒山正逐渐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贫穷变富庶
乌江流经沿河130多公里,国土总面积2746平方公里均属乌江流域。沿河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西北部地处大娄山脉,东南部位属于武陵山脉,山峰多达8815座。喀斯特地形地貌受乌江的切割,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形成了天然的良好生态环境,使沿河成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乐园,同时也形成100多公里的乌江天然山峡和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该县把乌江山峡天然风景区和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列为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重点,2001年制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报经省人大常委审定通过后实施,保护了乌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推进了石漠化治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乌江沿岸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该县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猴渡坪景区旅游专线公路、旅游便道、简易码头以及停车场、观景护栏等,快捷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更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鸟瞰乌江犹如翩翩舞动的彩带,两岸的峡谷蜿蜒奔涌,耸立在眼前的石笋钻入云端,给游客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千里乌江流经沿河形成89公里的自然山峡长廊,不仅有“百里画廊”的美誉,还是乌江文化的天然博物馆,景区有一级景源点16个,二级景源点42个,三级景源点127个,2009年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4年,省政府将沿河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沿河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的议案》,决定从2016年起将每年6月9日设立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日”,极大地提升了全民生态环保意识,为天蓝、地绿、水净奠定了基础。
该县通过政策引导,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促进银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古茶之乡、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片,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建成沙子至中界“赏花采果”为主题的空心李景区,县城区集乌江文化、土家民族文化、居民休闲为主题乌江湿地公园和沙坨城市农业观光公园。挖掘乌江流域温泉的潜力,启动洪渡温泉风情小镇、团结街道思州温泉风情城和沙坨库区风景为主的淇滩古镇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
该县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主线,大力推进乌江文化、土家民族文化、乡村休闲和自然景观旅游,全力提升“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努力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8日至9日,第一届“多彩贵州·山歌沿河”赛龙舟暨“6?9生态日”主题活动分别在淇滩沙坨电站库区和县城乌江边举行,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生态+易地扶贫搬迁”乡村变美丽
走进中寨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青砖绿瓦整齐划一地排列着,翠绿的行道树整齐地排列在街道的两边,完整的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给人清新明亮。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该县将居住在地质灾害区、石漠化山区、生态脆弱区的群众,依托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小城镇、重要交通枢纽,有计划地整体实施生态易地扶贫拆迁,启动了“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治污工程,将绿色生态理念有机融入到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模式,该县依托风景美丽的沙坨库区和沙洲城市农业公园的良好生态,借助沿德高速公路县城匝道的交通优势,发挥即将启动的现代物流园的带动作用,在联桥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着力打造集餐饮、物流于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样板示范工程,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现代物流交融发展,让广大贫困群众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景区+第三产业”的模式,按照“依托旅游扶贫、田园变公园、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立足打造南庄乡村旅游公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推进生态宜居的公园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合相关部门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启动了安置点“五通一平”和“美化、绿化、洁化、亮化”工程,真正形成建成一个安置区形成一个新景点,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全力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产业股东”的模式,围绕省、市、县农业产业园区,以宜居宜业自然和谐为主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公共服务健全的优质宜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时,组织引导贫困群众将财政扶贫资金和金扶贷资金股权化,按照“农业项目基地化,基地建设景区化”的要求,将农业园区建成后集观光、休闲、体验、种植、培育、餐饮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产业发展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官舟镇是沿河县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也是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点。该县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商贸”的模式,依托北部片区商贸集散中心优势地位,启动了佘家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安置点与综合农贸市场、官舟中学、官舟四松医院等城镇功能项目同步规划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进镇居住、务工、经商、就医、上学,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均衡发展。
总编:崔永龙
副总编:杨友刚
田军
审稿:任廷海
校对:崔剑飞
任廷浪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哦!